光明路107弄5號,。楊肇泰故居還在這里,只是曾經的光明路已不在,。
這幢老式建筑物依舊透著寧靜濃厚的文化氣息,。周圍,是一片喧囂,。
大型機器咣咣的敲打聲,,來回揮舞著長臂的吊車,還有戴著安全帽穿行在“鋼筋叢林”里的工人,,旁邊空曠的建筑工地里一派熱火朝天。在一棟棟拔地而起、極具現代氣息的高層住宅間,,楊肇泰故居看上去似乎有些格格不入,。
白墻,木門,,平靜如初,,等待來者為它開啟昨日的記憶。
■記 者 呂 嵐 通訊員 馮力軍 文/攝
人物生平
楊肇泰(1583-1662):字階平,,號六符,,諸暨草塔楊家樓村人。
明萬歷己未(1619)進士,。官授靜海(分屬天津市),、甌寧(今福建建甌縣)知縣,有政聲,,升刑,、戶二曹主事,工部都水司員外郎,。因憤宦官魏忠賢專權,,以雙親年老辭歸。后出任武昌知府,。丁父憂,,期滿,補安慶知府,。時李自成起義軍連陷鄰郡,,肇泰組軍迎戰(zhàn),起義軍屢戰(zhàn)不克,。李自成認定楊肇泰有才具,,囑部下勿強攻,。守安慶6年,因病回鄉(xiāng),。善識人,,閣部史可法、侍郎金聲等皆出其門下,。返里后,,積谷備荒,賑窮濟貧,,并在楊家樓建天元塔,。
(《諸暨縣志》)
光明路南北走向,自老火車站廣場西施大街11號起,,往北到177弄向東折與人民路連接,,在老城關眼里,這里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,。當時,,有不少大戶宅第臺門深藏其中,位于這條路北段的楊肇泰故居就是其一,,和生于斯,、長于斯的居民一樣,靜靜守著最簡單的平淡與安穩(wěn),。
楊肇泰故居舊稱“楊衙”,,被當地人喚作“楊衙臺門”。據記載,,這是明代后期一處較為典型的官所建筑,,占地約700平方米。有人說,,原先由南宋后期浣江酈姓始祖酈景輔所建造,,楊肇泰在此居住二十余年,。
“楊衙”原為三進建筑,,現僅存中廳和座樓兩進。她坐北朝南,,宅南和宅東各有一門,,由照壁、正廳,、座樓及南、北廂屋組成,。另外,,住宅東北側還有一口水井,,坊間流傳,這是酈景輔為了保護書房,,率領家人一起開掘,用作防火之用,。此井至今尚存,乃酈氏宗族在諸暨最早之遺跡。
1985年9月,,楊肇泰故居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早年住在這里的人家不見了,,破損與凌亂也無處可尋。古銅色的門環(huán)上積了薄薄一層灰塵,,不知是建筑工地揚起的塵土,還是因為有些時候未有人造訪,。“老板說過,,這是一位名人的故居,一定得留心,。”這位鼎鼎有名的人物是誰,,一旁建筑工地的工人顯然并不知情,。
修繕后的楊肇泰故居有一種最質樸的大美和平和。輕輕推開古樸的木門,,這座靜謐的古宅便在眼前,。
圍墻四面合抱,門檻高筑,,越發(fā)透出沉淀已久的古色古香。因為前廳早已蕩然無存,,所以新建了門臺和前廳。腳下,,地面仍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老石板,凹凸不平,,走在上面,有種熟悉的感覺,,腦子里會突然閃過“原汁原味”這四字,。唯有左邊一角,看得出來,,那是新鋪設的。
往里走,,過門即為中廳,,映入眼簾的暗紅色色調頓時營造出一片仿古與懷舊的意境,。門、窗按照原有工藝做舊,,雖然現代化的氣息早已褪去,但少不了雕花點綴其中,,談不上精致,倒也獨具風味。雙龍戲珠或是盆缽物什,,風格相對統(tǒng)一。
中廳共有五間,,前后雙步設廊。中間是明間,,梁架五架抬梁,次,、梢間為五柱穿斗式結構。細看中廳中的梁柱,,裸露著紋路與裂紋,,而且特別粗大,,顯得莊重大氣,。它們維持著原有的模樣,,并沒有被更換。
市文廣局專家毛桂舟說,,中廳保存較為完好,灰白色的墻體也基本原封不動,,只有少部分經過拆打?!盀榱吮M量保存原貌,,特地沒有進行粉刷,除了有些平整度不高的墻面,。”毛桂舟解釋道。
穿過明間,,面前的這個天井寬敞通透,,站在中間,,能直觀地感受到整個建筑的布局工整,、對稱。四周的排水明溝已經過清理和恢復,,左右兩側各是一排廂房,,前方是座樓,,上下共兩層,,有兩道木梯通往樓上廂房,。
不難發(fā)現,故居不“新”,,而是本色依“舊”。 正如民間文化人士楊士安所言,,古建筑的修繕應當“延年益壽”,而不是“返老還童”,。
而此次修繕過程最大的“手筆”,非座樓莫屬,。據毛桂舟介紹,由于長期失修,,故居內局部構架槽朽,、變形,相比于中廳,,座樓顯得尤為破敗不堪,梁架有不同程度的霉變腐爛,,屋面漏雨,瓦片凌亂,,部分屋頂甚至塌陷,。同時,,解放后楊衙臺門產權劃歸私人所有,座樓,、側廂均有過不同程度的改建?!疤貏e是側廂,上世紀90年代曾遭火焚,,當時居民修繕時的用材、方式都不規(guī)范”,。
2011年3月,楊肇泰故居修繕工程正式啟動,,同年8月底完工。在為期5個月左右的修繕過程中,,修配舊構件,、更換不能使用的原構件和復原建筑原有構件時,全部堅持使用原材料,、原尺寸,、原工藝,盡可能地保留故居的建筑風格和特點,。
毛桂舟還告訴記者,故居修繕后,,要達到外貌古樸、結構堅固,、環(huán)境整潔的效果,并且能夠反映出當地的民風民俗,。“楊肇泰故居作為純古建筑,,本來就是珍貴的歷史遺跡,,今后會按照古越文化街區(qū)的整體規(guī)劃進行統(tǒng)一設計?!彼嘎?,故居會作為展示館擇日開放,。
如今,楊肇泰故居像周圍林立的高樓一樣,,經歷過一場重生,。她端坐在城市中央,以一種全新的姿態(tài),,把自己交付給新時代的光陰,,于無言中見證這座城市的興旺與變遷,。
探秘白雀寺為除惡
在草塔楊家樓東北側,,有一座巍然屹立的寶塔——天元塔,。它建于明萬歷年間,距今約有400年的歷史,。壁內折上式磚塔,六面七層,,菱角牙子,,疊澀出檐,。
據清《光緒諸暨縣志》記載:“天祐庵,明萬歷間里人百歲翁楊義峰建,,今毀。庵后有天元塔,,亦百歲翁命其孫萬歷己未進士、安慶府知府肇泰建,。”不過,,民間流傳著有關楊肇泰除惡建塔的說法,,雖無從考證,倒也愿意相信,。
那時,,楊肇泰在安慶府擔任知府,,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從前任留下的案卷中獲悉,,當地白雀寺的和尚很不守規(guī)矩,,在寺中暗設機關,將前來拜佛進香中的美貌女子關入密室,,以奸淫作樂。
于是,,楊肇泰獨自前往白雀寺考察,。豈料,,寺內和尚竟悄悄開啟暗道機關,誘他就范,,并把他關入密室,,還準備在半夜時刻將他燒死,。
探秘不成,,自己反倒深陷其中,。在密室里,,楊肇泰唯有默默祈求上蒼保佑,,又許下心愿:若能逃此惡地,來日定造浮屠報恩,。
說時遲,那時快,。突然,,雷聲大作,暴雨傾盆,,一個炸雷瞬時把屋頂擊破了。楊肇泰趁機爬上韋陀菩薩,,這才從屋頂成功出逃。
回府后,,他立即派兵包圍寺廟,嚴厲懲辦了這批惡和尚,,為民除害,。為報答韋陀菩薩救命之恩,楊肇泰便在草塔鎮(zhèn)楊家樓建造了天元塔,。
1981年5月,該塔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。幾百年來,在楊家樓人的心中,,天元塔是楊家樓的象征,,更是他們的驕傲,。
為《苧蘿志》作跋揚西施
“翩翩記載,,溢目琳瑯。抑末也而究其大旨,,全在‘忠君報國’一語,立千古未定之案,,從來韻士騷人不能道只字,。向之夷光以色重于今古者,茲得我侯而并重其心矣,。由斯以觀,則夷光之品端在范文二大夫上也,。奚得以亡國之妖而斥之不錄哉?”
《苧蘿志》刊行時,,楊肇泰親自作跋,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西施的高度贊揚之情,。
在他看來,,西施故有傾國傾城之色,,但不是“亡國之妖”,,揭其忠君報國之心至今不泯。
也正因為西施對故國蒼蒼持此赤心,,故應千古推之,;也正因為楊肇泰對西施忠君愛國的認可,她也成為楊肇泰的榜樣之一,。
學生史可法贈杯于恩師
“肇泰有知人鑒,,史可法、金聲,,皆門下士也?!睏钫靥┯幸粋€學生,叫史可法,,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。
他在寫《南屏楊氏宗譜序》中回憶,,他與楊肇泰是在“國學鳣堂”幸遇而成為“文章知己”。
“半世宦游,,處處歌棠,,事事鏤石,。名聞當軸,仕縉景其風規(guī),;德沛江湖,士女懷其膏澤,。”以此可見對老師的深厚感情,。特別對于楊肇泰“堅守沖城,,奪百萬赤子于虎口中”的英勇精神,,史可法給予了高度評價,。
有一則故事流傳不衰,和師生兩人有關,,也和一只杯子有關,。
當時,,紹興府的一個大官聽說楊肇泰家里有一只“九龍杯”,,萬分好奇,。據說,,此杯很奇特,當泡滿一杯茶的時候,,杯中會浮上來一顆鮮紅的“楊梅”,在碧綠的茶葉間翻動,,煞是好看。而當喝完茶,,“楊梅”就下沉不見了,。
這個大官,除了想一睹寶杯真面目,,更是琢磨著怎樣才能得到它。
他拿著這只精致的“九龍杯”仔細端詳,,突然發(fā)現杯上圖案中較隱蔽處寫有“學生史可法贈與恩師”幾字。頓時大驚失色,,只好灰溜溜地告辭離開,。
原來,,這個府官既知道民族英雄史可法英名,也知道楊肇泰曾為安慶府知府,,卻萬萬沒想到楊肇泰就是史可法的恩師。
浙ICP備17048251號-2浙公網安備33068102000025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3120200027 浙新辦[1999]19號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75-89095158 網站涉未成年人內容投訴,、舉報電話:0575-89095170
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